美联储“一曲高鸽”,一“鸽”到底!

作者/ 大队长 编辑/ 2019-03-21 18:10:00.0

摘要 美联储三月的议息会议结束,并公布了不加息的决议。

北京时间今日(21日)凌晨2时,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维持2.25%~2.50%的利率不变,并暗示今年不会再加息,符合市场预期。同时,与3个月前加息后的政策预测相比,美联储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鸽派转变。美联储还表示,计划在今年9月前结束对其4.2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大规模缩减。

美联储三月的议息会议结束,并公布了不加息的决议。这一决议并不是会议的重点,因为不加息的决定已经被市场广泛预期,并已计入资产价格。

更值得市场关注的,是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展现出了彻底的“鸽派”倾向。至少在短期来看,可以认为美联储彻底认怂。

具体来说,本次会议透露出如下重要信息:

1)本次议息会议决定不加息。

2)联储官员预期2019年不加息,而去年12月还预期加息两次。

3)下调2019和2020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4)9月30日后停止缩表。

5)承认美国经济活动放缓,并称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的增速集体放缓。

美国经济数据放缓是事实,去年二季度GDP增速还到了4.2%的高位,四季度就下滑到了2.6%,预计2019年一季度还是继续下滑的趋势。

上图是美国季度GDP数据,从列表可以明显看出,美国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的繁荣周期已经结束,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就转入下降周期了。

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从去年7月份的60.2下滑到现在的54.2。

不过美国失业率保持稳定,股市也持续反弹。

美联储在当天的声明中说,美国就业市场依然强劲,失业率也保持在低位。不过,经济活动增速较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放缓。在能源价格下降拖累下,过去12个月整体通胀率有所下滑,但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则维持在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目标附近。

展望未来,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将大概率持续扩张,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通胀率接近2%,因此美联储将对利率政策保持耐心,继续评估现有及预期经济状况。从美联储发布的联邦基金利率预测来看,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不会再加息。

同时,如果经济和货币市场情况的变化与预期相符,美联储计划从2019年5月起将每月美国国债最高减持规模从目前的300亿美元下调至150亿美元,以此减缓缩表步伐,并预计在2019年9月底结束缩表计划。

美联储预计,2019年和2020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值在2.1%和1.9%,低于去年12月预测的2.3%和2%,不过维持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中值在1.8%。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经济态势良好,预计2019年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健。

2015年12月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经9次加息,并在2017年10月开启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以逐步退出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美联储公布9月末就是缩表。危机后,美联储购入了大量的国债和MBS,MBS也被各界认为是“有毒资产”,美联储表示未来会通过对到期国债的再投资来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换言之,MBS将在陆续到期后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据测算,2017年美国GDP总量为19.39万亿美元,2018年和2019年都实现经济增长的话。如果按照17%的比例,2019年底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约在3.5万亿美元左右,符合市场预期。

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从2017年10月的峰值(4.25万亿美元)降至3.78万亿美元。

那么,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这些新立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货币政策可操作的空间进一步打开。更直白说,中国央行选择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2018年,中国央行在面对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其实只能靠数量型工具也就是降准,价格型工具(降息)可操作的空间非常逼仄,因为彼时美联储还处于加息周期当中,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到两国利差的变动,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而今,这些外部约束显著地弱化了。昨夜美联储政策决议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急升,目前已经升至6.67,汇率问题对国内降息的制约基本解除。

目前影响中国央行是否降息的关键,在于降息是否会引发市场关于“大水漫灌”和“走老路”的担忧,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主体重新加杠杆的冲动。这是制约中国央行降息的最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面对不断下滑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刚刚公布的1-2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较差的表现,房地产投资先行指标的全面走弱,结合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PPI降至0.1%,离“通缩”仅一步之遥,降息又是可能的。

对市场的影响来说,即便中国央行不降息,美联储的态度,也给全球风险资产松了一口气。至少在6月份议息会议之前,全球风险资产对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可以暂缓。